优化算法保障乘客权益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近期,全国各大城市的配送平台用户都推出了“抗疲劳”机制。该系统通过弹出提醒、强制断线等方式对长时间工作的乘客进行警示和约束,力求减少执行指令时的疲劳问题。例如,美团规定乘客连续工作8小时后将被通知休息,12小时后将被强制下线。饿了么限制每天累计配送时间为 11 小时。设立工作时间通知、优化订单调度逻辑、完善资质体系……用科技手段引导乘客工作与健康相协调,表明平台公司已将乘客权益保障与乘客健康保障有机结合起来。利益纳入他们的中心议程。从单纯追求配送效率,到考虑乘客的工作状态,算法正在从冰冷的效率工具,转变为温暖的行政助手。数据显示,“抗疲劳”机制测试期间,只有0.18%的骑行者继续骑行,休息条款被激活。这一机制有效防止了少数骑行者过度疲劳的风险,但不影响大多数骑行者的正常跑步配速。算法优化本质上是自主的业务行为,其出发点和界限仍然受到业务逻辑的限制。由于这种先天的局限性,决定了单纯依靠算法很难充分保障旅客权益,还需要加强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算法设计,提高运算速度。计时机制应结合骑行者的个体差异和实际需求。另一方面,要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完善配套措施和实施细则。同时,还应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推动建立多维度共同治理格局。 “抗疲劳”机制是保障骑行者休息权的有益尝试,其有效性取决于骑行者的参与度和意识。进一步的改进应该给予摩托车手更多的发言权,充分尊重他们的劳动自主权,以保障他们的安全。算法优化促进管理进步是值得欣喜的,我们应该继续系统探索和推广,进一步构建更加严密的旅客权益保障网络通过更复杂的措施。 (作者:直明 来源:经济日报)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