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明确“人工智能+制造”发展路线

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记者李军 根据《方案》,上海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10个行业标杆车型,形成100个智能化标杆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人工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发展5家左右综合性综合服务企业,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专业化服务企业。随着AI+运营加速落地,新技术力量正在进入制造业主战场。近日,《“上海人工智能+制造”加速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公布,为“上海模塑”工程按下“加速键”。《方案》以“一业一策”为路径,鼓励上海智能制造在语料库、模型、平台、场景等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支持“上海制造”向“上海智造”更高水平迈进。 “AI+制造”正在初见成效。根据《规划》,上海将用三年时间在3000家制造企业中推广智能化应用。打造10个行业标杆车型,形成100个标杆智能产品。推广100个示范应用场景,建设10个左右“人工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5家左右综合服务商,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专业服务商,加快形成制造业生态智能发展体系。这些目标是以上海强大的工业基础为基础的。作为AI产业的“孪生之地”发展制造业,上海近年来在“AI+制造”领域取得了成果。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今年上半年出台了《人工智能‘上海模式’实施方案》、《上海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多项措施》等政策。据上海市经信委公布的数据,2017年,上海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2700亿元,增速超过30%。上海国家区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凭借成熟的研发体系和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在检测、运维等细分赛道的场景探索和应用,现已成为一家专业从事电动缸、滑动模块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结合人工智能智慧科技与工业自动化生产线,在机床上下料、喷漆等领域形成标准化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改造制造业是大势所趋,可以帮助更多企业打造智能生产线。我们正在整合上下游资源,朝着成为无需教育的智能焊接新‘小巨人’公司的目标而努力。”上海通用焊机有限公司研发的工作站集成了人工智能、传感器、自动控制等多种先进技术。 AI对于精密焊接有很大帮助。该公司市场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在钢结构上焊接工字钢时,首先使用机器视觉扫描,然后AI建立模型并指导工作站完成焊接任务,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个行业,一个政策的分类催生了职业壁垒高、复杂度高、容错率极低的行业场景。为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全面融合,上海将依托前期大规模设计,打造精准政策。 《规划》重点关注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等10大产业。针对不同行业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的“AI+”实施路线,推动“一业一策”。 《方案》鼓励企业开发面向特定场景的小型专用模型,可以构建多层次的产业模型体系,提高大小模型合作效率,加快技术在产业场景的引入。比如在电子信息领域,算力的支撑有利于计算机视觉等技术的大规模部署n 实现数据驱动智能,促进数据采集、模型训练、仿真测试等智能研发体系建设。在高端装备领域,推动高端装备企业智能化应用发展,提高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智能化水平,重构人机交互方式。此外,《方案》提出,提升工业场景下工业模型的物理模拟、可视化处理和智能决策能力,发展工业数据治理。 《方案》为“AI+制造”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支撑,提出了打造“AI+”智能产品的一系列相关举措,如推动AI电脑、AI眼镜、AI手机等新型智能消费终端迭代升级,加快推动AI+制造。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动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 AI端子输入地址。我们开发的AI眼镜配备了导航功能。您不再需要像赌徒一样一边开车一边看手机或导航设备。 “深圳微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客服经理龚宇和先生介绍,AI眼镜能够实现7种语言的实时翻译,翻译完成后可以保存文字以备后用。除了用户本人之外,周围的人几乎听不到声音,保密程度很高。”我们鼓励发展“制造”,更多上下游企业将扎根上海。以互利共赢为目标,推动产业链群体高质量发展。 ”宫玉和说。加快引进我工业机器人和加快机器人应用是《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支持引进机器人,鼓励智能机器人实现装配、焊接、喷涂、物料搬运等规模化应用,提高效率、科学性和生产安全。这将进一步提振上海。“对NT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充满信心。该公司开发了智能研磨和跟踪工业机器人,将AI融入其“大脑”,实现了计算机视觉、力控和学习能力的进步。”上海‘AI+制造’的新政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利好。 “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我们可以重构行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该公司销售总监侯凌生表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帮助机器人进入更窄的管道作业,对焊接缺陷进行智能铣磨、抛光等工艺。”《方案》还透露,将制定工业场景中仿人机器人安全可靠性检验测试方法二,助力“产品用工认证”,保障仿人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安全可靠应用,为仿人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总部位于上海自贸区金桥开发区的中科新松股份有限公司近日推出瑞科系列工业机器人的两款新品——瑞科MR73A和MR73B,这两款机器人将机动性、环境感知性和灵巧性深度融合,大大增强了机器人在复杂动态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协作能力。”这两款产品的手臂采用了一体化关节技术,提高了上肢运动的精准度。在同时,结合力控技术,“人机交互过程变得更加安全”,该公司产品经理毛庆华表示。 “未来,我们将在产品轻量化、供应链整合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提升大模型、机器人的泛化能力水平,渗透更复杂的工商业服务场景。”
(编辑:杨淼)

推荐文章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