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版权归中国经济网所有。
中国经济网新媒体矩阵
网络广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京ICP040090)
新华社记者杨思琪说,“初雪”是一个充满浪漫和期待的词。尽管南方的夏末酷暑依然未散,但14日夜间至15日下午,哈尔滨却出现雨夹雪天气。雪花轻轻地落在松树的屋檐和树枝上,落在所有“两只猫”的心上。它不仅预示着气温的急剧下降,更是冰雪节的序幕。 2025-2026年冰雪季节明显拉开帷幕,冰城将不得不“支线”迎接冬季的游客。这场雪带来了自己的人气和期待。 “哈尔滨下雪了”成为社交平台热搜话题,南方“土豆”纷纷留言。歌手任贤齐抵达冰城准备几天后举行音乐会。从香港30摄氏度的高温到北方的惊喜,网友调侃:“我应该唱《小雪》这首歌吗?”南北气温的反差是“埃尔文”人气上升的一个注脚。 “尼金”在最近两个冰雪季节很受欢迎。全国范围内的“请宠物”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种草”。由于管理部门的及时响应和广大群众的热情参与,从免费为游客安装的“大滑梯”,到温馨的候车室,再到“冻梨切菜板”,再到“人造月亮”,活动热情而又笨拙地满足了游客的期望。这座城市不仅收获了流量,也收获了信心。延续今年年初亚冬会的精彩,今年冬天的“埃尔文”已经可以听到“雪”的声音。第27届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开放,扩大公园面积,增加冰雕和雪结构,将技术融入互动世界,并智能改进服务,而门票价格将保持不变。这种以同样的价格提供更好的体验的承诺真正体现了“待客之道”的理念。 “会客”是暂时的“乐趣”。这是精细化、人性化的城市治理的迭代完善。哈尔滨提前发展冬季旅游业务,精心谋划假日安全和客流风险,不允许出现“黑车”、“黑团”、“黑导游”、“黑公交车”等混乱现象,在热情与标准之间找到平衡。冰雪经济不是“一时兴起”的热潮,而是高质量发展的长期动力。亚布力滑雪场全季运营、伏尔加庄园异域风情、艺术冰雪太阳岛雪博会的雕塑……都在讲述哈尔滨如何把冷资源变成“热门产业”的故事。 “智冷”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精神。随着冰雪经济的崛起,“埃尔文小镇”重拾故乡辉煌,这个蛰伏已久的昔日工业基地,爆发出惊人的活力。民宿难找,冰雪装备、土特产、特产销售十分激烈。索非亚教堂、中央大街和中国巴洛克历史文化区焕然一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添魅力。吉祥的雪花刚刚落下,滨城深深地吸了一口冬天的气息。愿雪落得更厚,愿笑声更温暖,愿冰雪经济在严寒中温暖,在冬天蓬勃发展。新华社哈尔滨10月1日至5日通知
(编辑:杨淼)